Bsport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13988888888
  • youweb@qq.com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经济开发区

  • 定制化设计一站式临时空间解决方案

  • 高端产品行业领先进口生产线

  • 核心技术装配式移动建筑系统

公司新闻
   主页 > 公司新闻

bsport体育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印象管理行为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8-17 05:00  浏览:

  bsport体育如今,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工具,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为青少年的自我展现提供了崭新空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①社交网络于青少年来说不只是一种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青少年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在社交网络上聊天、恋爱、交友,努力迎合他人对自己的预期,利用各种方式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确实符合预期中的某些品质。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涉及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好坏的操纵,简而言之,即印象管理。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认为它是个体在他人面前呈现自我并控制外界对其印象的一种技巧。人们通过印象管理展示出别人所期望的行为,从而使他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②之后,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在戈夫曼研究的基础上,把印象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人们企图控制他人对自我个人特征的印象”。1982年,鲍梅斯特对印象管理作了更全面的阐述:“印象管理是利用行为去沟通自己和他人间的信息,旨在取悦观众和建立、维持或精练个体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由于社交网络裂变式的传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自觉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因而印象管理就显得颇为重要,尤其是对作为社交网络主要使用者的青少年来说。

  单向灌输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社会化需求,社交网络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他们的“口味”,网络虚拟社区就像一个“精神的联合体”,青少年在“社区”中可以实现平等交流。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研究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不难发现,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青少年,所面临的是获得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感。

  1.自我实现。印象管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自身潜能。在印象管理之前,人们须省视自身,明确优势、劣势。很多时候,人们“面对面”的印象管理通常受到非语言特征的限制,例如穿着打扮、面部表情、精神状态、环境等,使得自身的观点、立场无法顺畅表达,而社交网络改变了这种状态。在社交网络中非语言特征处于缺失状态,这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物的交流给双方预留了组织语言、完善思考的时间。在这期间,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优点,自我省视,将自身的优点完全表露出来。

  2.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后理解到的自我,而印象管理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由于自身角色定位的限制,青少年的交际范围、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青少年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人际交往的满足,留给他人的印象也相对“固定”,导致青少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自我反思。然而在社交网络中,青少年的交际范围成倍扩展,陌生人居多的环境中需要他们进行精准的印象管理。在同他人建立联系的过程里,人们会不停收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获得自我认同。

  3.社会归属感。由于人类固有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融入某一社会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关系网的密集,青少年对于“孤立”的恐惧加深,希望融入某一特定群体的欲望逐渐增强,因而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印象管理,自觉调控,显现出与该群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谋得共识,最终得到别人乃至社会的认可,按照自己的期望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

  在社交网络中,随着技术的发展,单纯的文字已经不足以满足青少年印象管理需求,其线性特质无法真实再现人类复杂的情感纠葛。同时,文字容易被篡改、编排,具有一定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厌恶,人们期待更真实、更具现场感的印象管理行为。因此,可视化的途径应运而生,即图片和视频。

  1.图片。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图片或照片的修葺软件层出不穷,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艾莉森等人认为社交网络上个人资料中的照片能够进一步支持文字描述中的内容,让人们觉得有面对面接触的感觉。人们会有意识地选择带有自己形象的照片,一方面是为了呈现自己的容貌,另一方面强调了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特征和品质。

  图片或照片具有可选择性,满足了青少年“自我抬高”的需求。青少年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可视化的手段,增加自身留给他人的积极印象。2008年,斯特拉诺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在为社交网络选择照片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迷人”,而时隔一年后斯巴克调查了爱沙尼亚12~17岁青少年如何选择社交网站首页的照片,发现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同样是“好看”。青少年在管理自身印象时,会尽可能多地展现自身美好的一面,而照片相对于文字更具有说服力。

  2.视频。网络视频以其所具有的动态性、纪实性,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提供了更有效的印象管理手段。网络视频记录下的“第一现场”,是对人或事非编码的“真实世界”的展现,意欲以感官的“真实性”和窥探来赢得眼球,进行自我印象管理。当然,网络视频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由于它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常常是人们印象管理之后的产物。

  用网络视频进行自我印象管理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或生活点滴,以此反映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等,获得他人的认可,完成积极的印象管理;第二,模仿某个明星或者某个反面经典人物来修饰自己的形象,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迎合大众喜恶,更多地是想吸引眼球,获得围观,拓宽自己的交际平台;第三,选择性拍摄,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等,或是选择自己身体的得意之处,如脚、手、眼睛等获取他人对自身优势的关注及认可。

  然而,随着可视化行为激增,这种倾向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即青少年在自我展现过程中更多依附于技术而不是自我行为的约束。技术使他们尝到自我印象管理成功的甜头,仿佛自己的“本体”已经不重要了。这就导致很多青少年将目光局限于技术的运用,忽略了自身的不足,使现实中的自我约束逐渐衰败。从这个角度看,青少年应认清印象管理的“表面”效应,更多地从印象管理中发现自身不足,注重完善自我。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每一个体人格的发展都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或危机,只有在本人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合理地解决这个矛盾和危机,才能完善人格。③对于在青少年时期的人们来说,他们处于个性发展的第五阶段(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及第六阶段(即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青少年对周围世界开始有了自己的评价与判断,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对现实世界的了解,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对自我角色的认同经常处于冲突和混乱之中。因而,无论青少年是印象管理行为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都存在一定的正负效应。

  1.从“发出者”角度解读印象管理的正负效应。除了可以扩展交际圈,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外,青少年作为印象管理的“发出者”,在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中,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这有利于改善青少年的自卑心理,树立信心,驱赶消极情绪。

  然而,这种做法也容易使青少年自视过高,无法客观地评价自身。在虚拟社交网络上的印象管理相对易行,通过修饰过的文字、图片、视频,加上社交网络裂变式的传播,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吹捧,并沉溺其中。尤其对于那些在现实世界中印象管理效果较差的青少年来说,虚拟网络世界就是无法摆脱的“海市蜃楼”。此时,青少年往往逃避现实,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再者,社交网络注重个人信息的传播和分享,使其容纳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而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面对多元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感到迷茫,个体价值选择容易偏离。

  2.从“接受者”角度解读印象管理的正负效应。青少年作为印象管理的接受者,他人成功塑造自我形象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技术、策略是值得借鉴的,有助于自己在印象管理中提升能力。

  但不可否认,在人们进行自我印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实成分。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进行“假我”塑造,将自己建构成完全符合对方期许的形象,混淆视听,不少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因此受到侵害。青少年由于缺乏一定的自我防范能力,因而容易掉入陷阱。

  多戴尔等人发现,青少年和罪犯都经常登录社交网站,并且一半以上的性侵害罪犯伪装了身份。他们将自己包装成乐于交往的青少年,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进而骗取信任,实施犯罪。因此,青少年在印象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身行为,“由内而外”进行印象管理,也要提防他人制造的虚假形象对自身造成伤害,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信息。

  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仅体验着网络的便利,也接受着网络对生活的改造。在印象管理过程中,青少年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社交网络中接收他人多样的“反馈”bsport体育,进一步明确自我。但是,青少年必须认清其中的“危机”,分清“现实”与“陷阱”,做到展现自我与完善自我、保护自我并存。

  ②王艳虹 郭德俊:《应聘者印象管理研究评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③【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 《人格心理学》(第6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①【加】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陈晓婧:《新网络社交时代的自我呈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④黄少华 李魏华 郭叶红:《网络空间中的自我呈现》[J],《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4期

  ⑤陈小文:《QQ网名中的自我呈现》[J],《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返回
HTML地图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